热点聚焦
理论争鸣
它山之石
域外法制
首页 > 房地产法前沿 > 内容
香港人买不起房可住公屋 我们该学习什么?
来源 :网易房产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0-11-5

同样面临着高房价的局面,香港却有近50%的市民住在保障型住宅中,有专家认为,中央政府应效仿香港做法,加强土地财政支持以及地方政府问责,才能扩大保障房覆盖范围,解决夹心层居住困难。

根据英国不动产顾问公司莱坊统计显示,2009年香港房价涨幅高达33%,涨幅高居全球主要房屋市场首位。但与此同时,香港近50%的市民居住在政府保障型住宅中,难怪谈到住房问题,香港人概括得很简单:没钱的找政府,有钱的进市场

另一方面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09年全国房价涨幅超15%,在许多城市房价更是创出历史新高,但与此同时,国内保障房供应却只到整个城镇住房体系的5%左右,大部分买不起商品房、又没资格住保障房的夹心层只能自生自灭,要么选择当房奴,要么成为买不起房的“蜗居人”

同样面临着高房价的局面,被戏称为弹丸之地的香港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?

没钱的找政府,有钱的进市场

香港不仅被誉为购物天堂,同时也是世界上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,网易房产查询资料获悉,2009年香港房价折合为35361元人民币/平米,与同期上海房价相比高出86%,去年10月,香港一套高层复式公寓更是以67.5万元/平米的成交价刷新世界纪录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1997年金融风暴前,处于历史最高峰的香港房价更是达到惊人的58727元人民币/平米,寸金尺土常常被香港人挂在嘴边。

从上世纪90年代起,香港政府一直采用非饱和供地的模式,为了避免中产阶层手中的房产出现贬值,香港政府努力维持高房价,由房地产催生的泡沫时常引发香港房价大起大落,不少与1997年金融风暴前追高入市的买家至今仍未解套

但在高房价的背后,香港政府推行的公屋制度却被世界公认为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之一,从1977居者有其屋计划出台,到解决夹心层居住问题的八万五计划,再到90年代末出台的可租可买选择计划,截止2009年香港实现约30%的市民租住公屋(相当于廉租房),20%市民购买居屋(相当于经适房),这也意味着香港接近50%的市民住在政府保障型住宅中。

正因如此,香港多年来的高房价并没有对低收入家庭造成明显影响,即使在房价高涨的2009年,香港政府特首曾荫权也满怀信心地表示,香港政府手中留存很多公屋在手,不会影响普通家庭的住房问题。

实行地方政府问责、加大土地财政支持是关键

对于香港住房保障的巨大成功,曾任香港房屋委员会成员之一、中原地产主席施永青接受网易房产采访时表示,一方面是香港房委会多年来坚持以民生为导向、并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推进保障型住宅建设,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在土地和财政上的巨大支持。

但在国内,保障性住房建设屡受诟病,低覆盖面让大量夹心层无法进入政府的住房保障体系,广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琳向网易房产表示,一个国家住房保障建设与经济发展以及税收水平有密切关系,指望国内住房保障能短期内达到香港的水平并不现实,但近年来我国住房保障建设不力主要由两大原因造成,首先是部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,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由于政绩考核的原因缺少积极性。

陈琳认为,要解决财政问题,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尤其是从土地出让金中抽取更大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,在土地资源上可以采用低价甚至免费供应模式给予支持。

据悉在香港,许多公屋/居屋土地均是由政府无偿或者低价供应,香港政府更为房委会提供135亿免息永久资本以及128亿计息借贷资本,在2006/07年度香港公屋支出占特区政府整体支出达6%。但在国内,尽管2007年国务院24号文件明确规定,各地政府应该将至少10%的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性住房投资,但该文件已经出台两年多,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做到这一点,

除此之外,与财政相比,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无疑更为迫切,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曹建海认为,香港住房保障建设的成功,在于其决策机构香港房委会能够长期接受社会监督,听取民意不断作出改进,但在国内保障房建设年年不达标却没人需要负责。

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政府执行更严厉的问责制,如果该地区保障房建设不达标应该对地方官员作出惩罚,同时政绩考核应更多加入保障房建设的因素,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,曹建海表示。

 

建议使用IE5.0以上1024*768浏览器访问本站
版权所有:南京大学住宅政策与不动产法研究中心 © 2008 HousingLaw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号:苏ICP备09074866号